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会师,红军接下来往哪走?6月26日至28日,中央政治局在小金县城北70公里两河口镇关帝庙里召开扩大会议股票配资可靠吗,史称两河口会议。经过充分讨论,会议明确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
方向决定成败,历史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唯有遵循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方针,才有长征的胜利,两河口会议在红军长征史上是仅次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2010年12月3日,“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在小金县建成并对外开放。
小金县和相邻的金川县,清朝称为大小金川。因为流经这两地的河流中有金矿,因而得名“金川”,“大小”仅两地区分,并无强弱从属之分。
大小金川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乾隆年间发生的大小金川之战,也就是乾隆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维护西南边疆稳定的两次大规模战役,并被乾隆帝列为“十全武功”之二。
展开剩余87%1748年是乾隆十三年,乾隆一生政治的一大转折点。借富察皇后的丧礼不准剃发的规定,首先乾隆帝完成了变脸大幕的第一场大戏,即彻底清理整顿了刑部为核心的三法司,牢牢地掌握了刀把子,掌握了中央司法机关。其次,乾隆帝的变脸大幕的第二场大戏是对封疆大吏整肃,让封疆大吏和地方官僚感受到压力,达到了整肃地方诸侯的目的。
接着,乾隆帝的变脸大幕的第三场大戏登场,那就是整顿常备军队,牢牢掌握“枪杆子”,提升战斗力。皇后富察氏去世的时候,正是第一次大金川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刻,给了乾隆帝实现其改造军队的机会,乾隆通过对军政两界的整肃,加快了廷臣的换班和权力的交替,改写了清朝的政治军事格局。
1747年乾隆十二年二月,大金川的莎罗奔发兵攻打小金川的革布什咱土司所辖的正地寨、鲁密、章谷等地,迫近进入内地的南大门。
川陕总督庆复奏请用“以番治番”之法,令小金川、革布什咱、巴旺等与大金川相邻的土司发兵,对大金川进行围攻,但屡试无效。
庆复,佟佳氏,字瑞园,满州镶黄旗人,一等公佟国维第六子,吏部尚书隆科多之弟。清朝雍正与乾隆时期的名臣、外戚,是标准的皇亲国戚。
乾隆帝见大金川的莎罗奔如此强悍,决定调云贵总督张广泗补授川陕总督,张广泗,曾经在贵州平定过苗族人的叛乱,被乾隆誉为“西南屏障”。
乾隆帝谕令“以治苗之法治蛮”,务令“铲除根株,永靖边圉”,希望通过张广泗治理苗疆的方法和经验来解决大小金川和嘉绒藏区的问题。
谁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更加猖狂,纠结人马攻围霍尔章谷(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四川巡抚纪山派兵弹压,反为其所败,绿营千总(正六品,基层军管)向朝选陷入埋伏阵亡,绿营游击(正三品,与参将同)罗于朝身负重伤,绿营都司(正四品,职司与参将)马光祖等被困于小金川的沃日寨内。
乾隆帝震怒了,决定发兵,命令张广泗立即赴四川金川前线指挥作战。
1747年乾隆十二年四月,张广泗衔命入川,希图再建奇功。
第一次金川之役就这样开始了,这标志着大小金川的改土归流的治理政策从“以番攻番”转为“剿抚并用”。
事实上,对于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反叛行为,乾隆帝一直感到很困惑,因为瞻对之役刚刚结束,瞻对之役是1745年乾隆十年乾隆帝派兵平定四川上下瞻对(现新龙县)的一次作战,是清政府在四川境内仅次于大小金川之役的重大军事行动。
瞻对与大小金川地区相邻,乾隆帝心里想,如果我军在瞻对之役作战勇猛,且反叛首领班滚真的在泥日寨被烧死了,那莎罗奔绝对不可能轻举妄动。
乾隆帝清楚地记得当时主持围剿工作的川陕总督庆复的奏折:“贼番尽行烧毙,鸡犬无存。班滚及伊家口并恶木劳丁、姜错太等一齐烧毙命”。
而前几天参加了瞻对之役的参将(正三品。分属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袁士林到了北京,这位参将正是焚烧泥日寨时的点火之人。乾隆帝派了一位官居大学士的要员亲自询问袁士林,班滚是不是真的烧死在泥日寨中了。
袁士林的回答是:泥日寨之姜错太,未曾烧死。想姜错太同在一处,彼既未死,其班滚似亦未曾烧死。(姜错太这个人,就是庆复奏报中与班滚一同烧毙的)
乾隆帝敏感地感受到,班滚是否活着,已上升到政治忠诚与枪杆子属性,必须水落石出。
本来乾隆帝已调派张广泗接任川陕总督,将庆复调回中央部委任职,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管兵部。此刻,便令庆复继续留川“相机进剿”,“不必急于赴阙也”。
乾隆帝又传谕新任川陕总督张广泗:“从前大学士庆复奏称:‘班滚及家口并恶木劳丁、姜错太等一齐烧死’等语,情节甚属可疑。”令其“到川时详细察访”。
八月初,张广泗奏折到了皇帝面前,不说金川战事,说的就是班滚下落:到军营后,查访班滚是否烧死之处,因闻有自班滚处逃回土兵昔什绰、扒塔儿,随唤至军营,细加盘诘。据供:班滚于如郎寨逃出,即往沙家邦寨中藏匿。嗣大兵焚毁泥日寨,并无班滚在内。又接提督武绳谟札称有新投兵丁王怀信,向在里塘亦闻班滚未死,并传说现在金川等语。是班滚未经烧死,已属显然。臣仍多方密访,务得实在下落,再行奏闻。
显然,张广泗向皇帝汇报情况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这担心肯定是害怕因此得罪了比自己位高权重的庆复。也有对乾隆帝留庆复在金川,有监军的担心。
乾隆帝当然知道张广泗的想法,心里清楚搞清班滚的生死,既是关系到战役的胜败,更是皇帝的威严。
乾隆帝说:“至于一切顾虑,恐惹嫌怨之处,皆可不必。勉之。”也就是我布置的任务,不要怕得罪人,加油。同时乾隆帝马上批准庆复回京,已解张广泗的疑虑。
回京的路上,庆复上了一道奏书汇报:“遵旨于八月十八日自军营起身回京,现已抵陕西省城。”乾隆帝的回话似乎口气冷淡:“卿起身而来,宜即奏闻。今已至西安而奏,为已迟矣。”
你不觉得此时才奏,有些迟了吗?暗示庆复隐瞒班滚活着。
只是庆复太愚钝,没有能够领会皇帝的用心,失去了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
十月间,乾隆帝又得到班滚的新消息。班滚不是在金川,而是依然待在自己的老巢如郎。非但不隐匿行踪,甚至还派兵攻打曾协助清军的土司肯朱。
这样,班滚的生与死的问题水落石出。
事实是在瞻对之役的尾声,1746年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川陕总督庆复、四川巡抚纪山、四川提督李质粹联合指挥,清军攻陷了瞻对老巢,放火焚烧了敌军碉楼。在灰烬中发现了班滚的鸟枪和铜捥,庆复立功心切,便奏报朝廷,称班滚已经死了。虽然当时,乾隆帝对庆复所奏存在疑问,但是由于没有实据,瞻对平定的假象,便成了庆复请旨乾隆帝休兵的台阶。如此,瞻对之役便在乾隆帝论功行赏中草草收场。
由此,乾隆帝终于明白,
1745年乾隆十年六月开战的
瞻对之战,就是一场费了真金白银,唱了近一年的大大的假戏了。
显然,乾隆帝的判断方向是对的。正是由于瞻对之战的草草收局,使清朝政府的威信在嘉绒藏族中大大降低,清朝官兵的实力也被轻视,地方官员的能力受到质疑。所以瞻对之战结束不到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就挑起战事。
班滚死而复活,这让乾隆帝的尊严受到挑战,况且他天性聪明,自视甚高,生平最恨别人骗自己了。乾隆帝大发雷霆,狠狠地责备了庆复一通:“庆复之欺诳,谴当其罪。”
随后,下令将他革职问罪。1747年乾隆十二年十月,庆复刚到北京,就被关进了大牢,等待乾隆帝的审判。
(这是第一个被关进大牢的军政大员皇亲国戚股票配资可靠吗,庆复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请看下回分解。本文是“乾隆翻脸了”系列第六篇,谢谢阅读!)
发布于:天津市Powered by 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最新证券配资网推荐|在线股票配资门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